Gender:Male
Alma Mater:北京大学
Education Level:Postgraduate (Master's Degree)
[MORE] Honors and Titles:2018-12-07 北京大学老有所为“学习之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郭之虞,男,1944年12月出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本科,1981年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加速器物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曾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工作。1993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2008年2月退休。
1993年至2007年先后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所长,1994年至2006年先后任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2004年至2016年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2010年至2014年任国际中子照相学会(ISNR) 理事,2010年至2016年任国际小加速器中子源联盟(UCANS)执委。
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核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和具体负责了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建成了中国第一台可进行批量14C样品测量的加速器质谱计,1996年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建立夏商周三代的年代框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个强流质子RFQ加速器工艺腔和强流离子束发射度测量仪,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强流氘离子RFQ加速器,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开窗四翼型强流氘离子连续波RFQ加速器,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基于RFQ加速器的中子成像装置。
主讲本科生课程《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及研究生必修课程《粒子加速器》。参与编写陈佳洱先生主编的教材《加速器物理基础》。指导和协助指导了数十名研究生,其中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林晨获得了中国物理学会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
从1993年起负责北京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科建设工作。该专业199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设立了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大学的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在2001年和2007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从1994年开始主持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的工作,此后多次调整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布局,扩展实验室的学科宽度和队伍规模,2004年实验室参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获得优秀,教育部科技司确定将该实验室作为向科技部推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候选实验室。2006年7月列入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指南,2007年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正式成立。
Click:
The Last Update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