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官网北京大学新闻网 English
雷奕安
点赞:
雷奕安
点赞:
博客
哥本哈根诠释坚信者的思维误区
发布时间:2025-09-05点击次数:

引言:量子诠释之争的背景

哥本哈根诠释的坚信者所表现出的核心思维误区,在于将一种历史悠久且实用的诠释方案,误认为是对量子现实唯一且完整的描述,从而在哲学层面混淆了工具主义与实在论,并倾向于排斥或贬低其他具有同等甚至更强解释力的理论模型。 这种思维定势源于其历史主导地位,但忽视了量子力学诞生一个世纪以来理论物理学的深刻发展。

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量子力学以其惊人的预测精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然而,其数学形式所揭示的奇异现象——如叠加态、波函数坍缩和量子纠缠——引发了持续至今的深刻哲学辩论:物理现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物理学界涌现出多种诠释方案,形成了所谓的“量子诠释之争” 。

  • 历史主导地位与争议:由玻尔、海森堡等人奠定的哥本哈根诠释,凭借其率先提出和实用主义的特点,长期占据主流地位 。它主张物理系统在被观测前没有确定的属性,观测行为本身导致了波函数的“坍缩”,从而使不确定的可能性变为确定的现实 。然而,这一诠释因其对观测者角色的模糊定义、缺乏对“坍缩”过程的物理解释以及与宏观实在论的冲突而备受争议,爱因斯坦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便是早期批判的代表 。

  • 诠释的多样性:除哥本哈根诠释外,还存在诸多竞争性理论。例如,休·埃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认为不存在波函数坍缩,所有可能性都在不断分裂的平行宇宙中实现 。大卫·玻姆的引导波理论(Pilot-Wave Theory)则是一种隐变量理论,主张粒子始终具有确定的位置,其运动由波函数引导 。此外,还有量子退相干、一致性历史、物量波诠释等多种方案,它们从不同角度尝试构建一个更完整、更符合逻辑直觉的量子图像。全局近似诠释(Global Approximation Interpretation),虽然出现得较晚,但显示了全面解释量子现象的潜力,可能弥合量子与经典的界限。

  • 分析的意义与目的:在众多诠释并存的今天,固守哥本哈根诠释为唯一真理,实质上是一种阻碍科学探索的认知偏见。本文旨在剖析这种“坚信者”思维模式中存在的逻辑跳跃、诉诸权威、以及对“观测”和“意识”等概念的模糊化处理。通过厘清这些思维误区,我们的目的并非全盘否定哥本哈根诠释作为计算工具的巨大成功,而是倡导一种更加开放和批判性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界正视量子力学基础问题中的深刻疑难,并以平等的态度审视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物理学在最前沿的哲学边界上继续前进。

权威崇拜与思维惰性

在科学史上,理论的接受程度往往与其创始人的声望紧密相关,哥本哈根诠释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创始巨匠——尼尔斯·玻尔、维尔纳·海森堡等人的光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该诠释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催生了一种阻碍批判性思维的权威崇拜与认知惰性 。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后来的研究者倾向于不加审视地接受其核心论点,而非将其视为一个有待检验和完善的理论模型。

“创始人光环”下的教条化倾向

哥本哈根学派的奠基人不仅是量子力学的先驱,更是20世纪物理学的巨人。这种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形中为其理论附加了一层“不可动摇”的光环,使得质疑其诠释仿佛等同于挑战整个量子力学的基础 。

  • 教科书的范式固化: 绝大多数量子力学教科书都将哥本哈根诠释作为默认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框架 。这种教育范式使得学生从接触量子力学之初,便将“观测导致坍缩”等概念内化为公理,而非一个充满争议的假说。

  • 概念的模糊化处理: 对于诠释中的核心疑难,如“观测者”的确切定义以及“经典”与“量子”领域的边界问题,坚信者常常以“这就是量子世界的奇特性”或“哲学问题不重要”为由回避深入探讨 。这种态度将本应是物理学核心的问题,降级为无需解释的“既定事实”,体现了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

循环论证:“因为它是对的,所以它是对的”

思维惰性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采用循环论证来捍卫哥本哈根诠释的地位。当面对其他诠释方案(如多世界或引导波理论)提出的逻辑一致性挑战时,部分坚信者的辩护逻辑常常陷入自我循环的怪圈。

论证模式分析

质疑点 循环论证回应 逻辑谬误分析
波函数坍缩的物理机制是什么? “我们观测到了确定的结果,这证明波函数必然发生了坍缩。” 该论证将“观测到确定结果”这一现象,直接用“坍缩”这个概念来解释,但并未说明坍缩本身是如何发生的。 它预设了结论(坍缩存在)来解释现象,而现象又被用来反证结论的正确性 。
为何观测者拥有特殊地位? “因为只有通过观测者的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才能消除,转化为确定的现实。” 这种回答并未解释为何“观测者”或“测量仪器”拥有这种特殊能力,而仅仅是重复了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主张。 它回避了“观测者”与物理系统其他部分之间本质区别的根本问题 。

这种论证方式的本质是 将诠释的描述当作对现实的解释。它无法提供超出其理论框架本身的任何新信息,从而有效地阻止了对更深层次物理机制的探寻。

选择性引用与对竞争理论的“稻草人”攻击

为了维护哥本哈根诠释的正统地位,一些支持者会有意或无意地采用选择性引用和“稻草人谬误”的策略,来贬低其他竞争性理论。

  • 对竞争理论的简化与曲解: 例如,多世界诠释常常被简单地描绘为“疯狂地相信有无数个自己存在”,而忽略其在消除波函数坍缩、实现量子力学普遍性方面的深刻逻辑优势 。同样,引导波理论也时常被批评为“引入了不必要的隐变量”,而回避其能够提供清晰实在论图像和解决测量难题的潜力 。

  • 引用历史上的“胜利”: 坚信者常常引用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的历史辩论,并将其描绘为前者对后者的“完胜” 。然而,这种叙述往往忽略了爱因斯坦等人批评的深刻内涵(如定域实在性),以及后续贝尔不等式实验虽然证伪了定域实在论,但并未唯一地证实哥本哈根诠释的正确性 。事实上,多世界、引导波等非定域理论同样与贝尔实验结果兼容。全局近似诠释更是给出了一个复合直觉的可验证图像。

综上所述,权威光环所带来的思维惰性,使得哥本哈根诠释在许多场合下脱离了科学理论应有的“可证伪性”和“开放性”轨道,变成了一种接近于信仰的“标准答案”。要打破这一僵局,物理学界需要重新拾起批判精神,将所有诠释方案置于平等的地位进行审视和比较,从而为真正理解量子现实铺平道路。

实用主义与方法论陷阱

哥本哈根诠释的坚信者常常陷入一种由“闭嘴,计算!”(Shut up and calculate!)口号所代表的实用主义陷阱。这种方法论虽然在量子力学的应用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巧妙地掩盖了其在本体论(Ontology)上的根本缺陷,并常常通过滥用奥卡姆剃刀等逻辑工具,来排斥其他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

“闭嘴计算”:实用主义的胜利与本体论的搁置

“闭嘴计算”这一口号,尽管其确切来源存在争议,但它完美地概括了自二战以来物理学界普遍采纳的一种态度:只要理论的数学形式能够精确预测实验结果,那么追问其背后的“真实”物理图像就是不必要甚至是无意义的 。这种态度将量子力学从一种探索现实本质的科学,降格为一套单纯用于预测和计算的工具集。

  • 工具主义的局限性:这种极端的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主张,科学理论的价值仅在于其预测能力,而非其对现实的描述能力 。坚信者认为,既然哥本哈根诠释的计算规则(如玻恩定则)极为有效,那么关于“波函数到底是什么”或“坍缩如何发生”等问题便可以被无限期搁置。

  • 哲学问题的“被消失”: 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并非解决了测量问题等本体论难题,而是通过重新定义科学的目标来回避它们 。它宣称这些问题属于“哲学范畴”,从而将其排除在物理学研究的边界之外,这实质上是一种取消问题而非解答问题的策略。

经验主义误解: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

哥本哈根诠释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根基,即“物理理论只应谈论可观测量”,被许多坚信者推向了一个逻辑极端。他们将“无法直接观测”等同于“不存在”或“讨论它是无意义的”,这既是对经验主义的误解,也与科学发展的历史相悖。

  • 对隐变量的先验排斥: 玻姆力学等隐变量理论之所以长期受到压制,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实证主义偏见 。坚信者认为,既然粒子的“真实”位置在测量前无法确知,那么假设其存在就是多余的。然而,科学史上充满了通过假设不可见实体(如原子、夸克、电磁场)来解释可见现象并最终被证实的例子。

  • 模糊的“可观测”边界: 哥本哈根诠释从未清晰定义“可观测量”与“不可观测量”的界限 。例如,波函数本身虽然无法被直接“看见”,但其效应(如干涉条纹)是完全可观测的。将波函数视为纯粹的数学工具而非某种物理实在,是一种哲学选择,而非从实验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奥卡姆剃刀的滥用:“简单”的误判

奥卡姆剃刀原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without necessity),是坚信者捍卫哥本哈根诠释、攻击多世界或引导波理论时最常使用的武器。然而,他们在使用时往往对“简单性”做出了片面甚至错误的解读。

他们认为哥本哈根诠释更“简单”,因为它没有引入“平行宇宙”或“引导波”等额外实体。 但这种论证忽视了理论的“概念复杂性”。哥本哈根诠释为了维持其本体论上的“简约”,引入了一系列极其复杂且无法解释的规则和概念。

奥卡姆剃刀的错误应用分析

理论诠释 本体论实体 (Ontological Entities) 概念/规则 (Conceptual/Postulated Rules) “简单性”的再评估
哥本哈根诠释 粒子、波函数(作为计算工具) 1. 波函数坍缩 (无机制解释)
2. 测量假设 (特殊物理过程)
3. 量子/经典边界 (模糊不清)
4. 观测者的特殊地位
本体论上看似简单,但概念上极为复杂、逻辑不自洽。 为了不增加实体,它增加了大量需要特别说明的“魔法”规则 。
多世界诠释 粒子、波函数(作为物理实在)、不断分裂的宇宙 1. 薛定谔方程的普适性 本体论上看似“浪费”,但概念上极其简单。 它无需任何额外规则,仅靠核心动力学方程便可解释测量现象,消除了坍缩和观测者问题 。
引导波理论 粒子(有确定位置)、波函数(作为引导场) 1. 薛定谔方程
2. 引导方程
本体论上增加了一个实体(引导波),但换来了清晰的物理图像和决定论。 它同样消除了坍缩和测量问题,概念逻辑清晰 。

从上表可见,对“简单性”的评判不应只看实体的数量,更要看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和解释力。多世界和引导波理论通过增加本体论设定,反而极大地简化了理论的内在逻辑,消除了哥本哈根诠释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特殊规则。因此,以奥卡姆剃刀为由拒绝这些替代理论,是一种严重的方法论谬误。

事实上,如果一定要从奥卡姆剃刀原则来判别,全局近似诠释是最佳候选。因为它没有引进任何假设,只是利用了已经揭示的物理原理,即相对论与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

语言神秘化与逻辑悖论

哥本哈根诠释的坚信者在面对理论的内在矛盾时,常常诉诸于一种语言上的神秘化策略,通过模糊关键概念的定义,将逻辑上的断裂包装成量子世界的“奇异特性”。这种做法不仅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制造了大量伪问题和逻辑悖论,尤其是围绕着“测量问题”和“观测者主体性”这两个核心疑难,严重挑战了理论的逻辑一致性。

“观测”的魔力:一个定义模糊的黑箱

在哥本哈根诠释的框架中,“观测”或“测量”是一个拥有“魔力”的词汇,它被赋予了使波函数从叠加态坍缩为单一确定态的神秘能力。然而,该诠释从未从物理上清晰地定义“观测”究竟是什么,这使其成为一个无法打开的理论黑箱,也正是测量问题的根源所在。

  • 物理过程的缺失:薛定谔方程描述了量子系统在未被观测时平滑、决定性的演化过程 。而“观测”则被当作一个与此截然不同、瞬时且非决定性的“第二类过程”。这种二元划分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妥协,它没有提供任何物理机制来解释一个过程如何以及何时转变为另一个过程 。

  • 概念的循环定义:当被追问何为“测量”时,回答往往是“任何与宏观仪器相互作用,并产生确定结果的过程”。但何为“宏观仪器”?回答又是“一个足够大、行为符合经典物理的物体”。这种定义是循环的,它依赖于一个预设的、但从未被清晰划定的“经典-量子”边界,从而回避了问题的核心 。

量子-经典边界:一条随意的分界线

哥本哈根诠释的逻辑一致性,严重依赖于在微观“量子世界”和宏观“经典世界”之间画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即所谓的“海森堡分割”(Heisenberg Cut)。然而,这条线的具体位置是完全任意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移动,这暴露了其深刻的内在矛盾。

“海森堡分割”的任意性分析

场景分析 分割线位置 暴露的矛盾
电子通过双缝 分割线在电子与探测屏之间。电子本身遵循量子规律(叠加态),探测屏是“经典”的。 如果探测屏也由遵守量子规律的原子构成,为何它能“豁免”于叠加态,并强制电子做出选择?
薛定谔的猫 分割线可以在原子与盖革计数器之间,也可以在盖革计数器与猫之间,甚至可以在猫与观测者之间。 分割线位置的不同,直接决定了“猫”是处于死/活叠加态,还是已经坍缩为确定状态。 物理现实不应依赖于理论家主观的划分选择 。
维格纳的朋友 朋友在实验室里观测一个量子系统,他构成了第一个观测者。维格纳在实验室外,将“朋友+实验室”视为一个大的量子系统。 对于朋友来说,波函数已经坍缩;但对于维格纳来说,整个系统(包括朋友)仍处于一个巨大的叠加态中。这导致了“坍缩”这一物理事件是否发生,取决于不同观测者的视角,彻底瓦解了物理描述的客观性 。

这种“移动龙门”式的解释策略,清楚地表明哥本哈根诠释并非一个普适的理论。它无法统一地描述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物理过程,而是被迫在某个任意点上强行引入非量子力学的“经典”规则来解决矛盾。

主体性悖论:意识在物理学中的幽灵

对“观测者”定义的模糊,最终不可避免地将问题引向了“意识”这个物理学本应极力避免的领域,从而产生了深刻的主体性悖论。如果一个宏观仪器(如盖革计数器)本身也由量子粒子构成,那么它也应处于叠加态,无法自行完成坍缩。逻辑链条的终点,似乎只能是一个拥有“意识”的最终观测者。

  • 谁是合格的观测者?:一个光子探测器能算观测者吗?一只猫呢?一个没有量子力学知识的人呢?哥本哈根诠释对此没有答案。这种对观测者资格的含糊其辞,为意识介入物理过程打开了大门,这与现代科学追求客观性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

  • 客观现实的消解:一旦承认意识是波函数坍缩的必要条件,物理现实就不再是独立于心智的客观存在。月亮的存在与否,将取决于是否有一只老鼠在看着它。这种唯心主义的结论,是大多数物理学家(包括哥本哈根诠释的许多支持者)都无法接受的,但它却是将该诠释的逻辑推演到极致后难以回避的归宿 。

综上所述,通过语言上的模糊处理和对关键概念的回避,哥本哈根诠释的坚信者将深刻的逻辑矛盾神秘化,包装成了量子世界的“魅力”。然而,这种策略无法掩盖其在测量问题和主体性悖论上的根本缺陷,这些缺陷从内部侵蚀着理论的逻辑一致性与完备性。

社会心理与创新阻碍

哥本哈根诠释之所以能长期维持其主导地位,除了历史和方法论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一系列强大的社会心理机制。群体思维的压力、对既有投入的沉没成本不舍、以及对颠覆性创新的内在恐惧,共同构建了一道坚固的心理壁垒,极大地限制了量子基础研究的多样性,并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突破。

群体思维:共识的压力与异见的边缘化

在学术共同体中,对共识的追求有时会演变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即“群体思维”(Groupthink)。这种效应使得成员倾向于抑制批判性观点,以维持团体和谐与身份认同,而在量子诠释领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

  • “圈内人”的身份认同: 接受并捍卫哥本哈根诠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进入主流物理学圈的“投名状”。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如果公开质疑这一范式,很容易被贴上“不懂行”、“爱钻牛角尖”或“搞哲学而非物理”的标签,从而在职业生涯早期便被边缘化 。

  • 会议与评审中的“守门人”效应: 在学术会议、期刊评审和基金申请等关键环节,持有哥本哈根诠释观点的“守门人”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偏好那些在既定框架内进行修补工作的研究,而对那些试图挑战框架本身的替代理论(如多世界,引导波理论,全局近似诠释等)表现出更高的审慎甚至敌意 。这种系统性偏见扼杀了大量创新思想的萌芽。

沉没成本谬误:难以割舍的智力与情感投入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是指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某件事时,倾向于过多地关注已经投入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时间、金钱、精力)。对于一个将毕生事业建立在哥本哈根诠释之上的物理学家而言,承认其根本性缺陷,无异于否定自己过去数十年的智力投入。

  • 情感与智力投资: 对资深科学家来说,他们不仅投入了时间研究和教授哥本哈根诠释,更投入了大量情感来捍卫其“正统性” 。放弃它,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和评估那些曾被他们斥为“异端”的理论,这在心理上是极其困难的。

  • 教育体系的惯性: 整个教育体系,从教科书编写到课程设计,都围绕哥本-哈根诠释构建。改变这一体系需要巨大的成本和努力。因此,教育者和机构更倾向于维持现状,继续传授这套“标准理论”,从而将沉没成本的陷阱代际传递下去 。

认知封闭与创新恐惧:对确定性的渴望

人类心智普遍倾向于寻求认知上的确定性和封闭性(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厌恶模糊和不确定状态。哥本哈根诠释虽然在逻辑上充满漏洞,但它提供了一个(看似)确定的答案,即“观测导致坍缩”,从而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不同诠释的心理接受度对比

诠释方案 提供的“答案” 心理舒适度 创新阻力来源
哥本哈根诠释 “观测导致坍缩”,问题结束。 :提供了一个终极解释(尽管是黑箱),结束了对“现实”的追问。 认知封闭:坚信者满足于这个“答案”,失去了探索更深层机制的动力 。
多世界诠释 现实是不断分裂的、包含所有可能性的宇宙集合。 :挑战了单一世界的直觉经验,本体论上的“庞大”令人不安。 创新恐惧:其结论过于颠覆常识,引发心理上的抗拒和嘲讽 。
引导波理论 存在一个客观、决定论的实在,但具有非定域性。 中等:提供了清晰的物理图像,但其非定域性与经典直觉相悖。

范式冲突:与相对论的定域性原则存在矛盾,挑战了现有物理学两大支柱的协调方式。

奇怪的是,即使对于全局近似诠释这样一种能够提供全面舒适(符合直觉,不存在与经典及量子场论的界限,确定,认可客观实在)的理论,哥本哈根诠释坚信者们仍然选择了沉默。

这种对确定性的渴望,最终演变为对真正创新的恐惧。多世界、引导波等理论之所以难以被接受,并非因为它们与实验数据不符,而恰恰是因为它们所揭示的物理实在过于“奇异”和“颠覆”,超出了许多研究者愿意接受的心理舒适区。他们宁愿守着一个充满内在矛盾但“感觉安全”的旧理论,也不愿拥抱一个逻辑自洽但“颠覆三观”的新世界观 。

综上所述,群体思维的从众压力、对沉没成本的固守,以及对认知确定性的心理依赖,共同构成了阻碍量子基础理论发展的强大社会心理屏障。打破这一屏障,不仅需要逻辑和证据上的辩论,更需要学术共同体在文化和心态上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变革。

批判性反思与未来展望

对哥本哈根诠释的批判性审视揭示了其在逻辑完备性、概念清晰度及方法论应用上的深层问题,凸显了在量子基础研究中推动范式革新与多元化探索的必要性。为了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物理实在图像,未来的研究必须超越历史形成的思维定势,通过引入哲学思辨训练和促进跨学科合作,为量子诠释的多元发展开辟道路,并积极探索可能将不同诠释区分开来的新实验方向。

Key Findings:

  • 哥本哈根诠释的主导地位不仅源于其历史先发优势,更受到权威崇拜、群体思维和教育体系惯性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强化,这导致了对多世界、引导波等替代理论的系统性偏见与边缘化   。

  • 坚信者常陷入方法论陷阱,例如滥用奥卡姆剃刀,错误地将哥本哈根诠释本体论上的“简约”等同于理论的“简单性”,而忽略了其为维持这种简约所引入的、无法解释的复杂规则,如波函数坍缩和模糊的量子-经典边界  。

  • 该诠释的核心概念,如“观测”和“测量”,缺乏清晰的物理定义,使其逻辑基础建立在一个无法打开的“黑箱”之上,并由此引发了薛定谔的猫、维格纳的朋友等一系列至今未能解决的逻辑悖论,动摇了物理描述的客观性  。

  • 对“观测者”角色的模糊处理最终不可避免地将问题引向“意识”在物理过程中的作用,这与科学追求客观性的基本原则相悖,并暴露出该诠释在逻辑推演到极致后难以自洽的唯心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Wikipedia. UR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pretations_of_quantum_mechanics

[2] Interpreting Quantum Mechanics: Modern Foundations.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URL: https://ndpr.nd.edu/reviews/interpreting-quantum-mechanics-modern-foundations/

[3] Omnès, R. (1992).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64, 339. URL: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RevModPhys.64.339

[4] Shmahal, N.A. (2025). Physicists disagree wildly on what quantum mechanics says about reality, Nature survey shows. Nature. UR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342-y

[5]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Physics Today. URL: https://pubs.aip.org/physicstoday/article/72/10/11/896077/Interpretations-of-quantum-mechanics

[6] Th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Scientific American. URL: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many-interpretations-of-quantum-mechanics/

[7] Gambini, R. & Pullin, J. (2015). The Montevideo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arXiv:1502.03410. URL: https://arxiv.org/abs/1502.03410

[8] Quantum Sundays |26⟩ Deciding on Reality — Understanding Competing Quantum World Interpretations. Medium. URL: https://medium.com/@adnanmasood/quantum-sundays-26-deciding-on-reality-understanding-competing-quantum-world-interpretations-27e5fbc2f95a

[9] Vaidman, L. (2002).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m-manyworlds/

[10] Einstein, A., Podolsky, B., & Rosen, N. (1935).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Physical Review, 47, 777. URL: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47.777

[11] [2208.13831] The solution to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208.13831

[12] Is Quantum Mechanics complete? A summary of EPR's 1935 Paper. ResearchGate. UR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4606239_Is_Quantum_Mechanics_complete_A_summary_of_EPR's_1935_Paper

[13]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Argument and the Bell Inequalities. arXiv:0712.1318. URL: https://arxiv.org/abs/0712.1318

[14] Einstein-Podolsky-Rosen argument in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25/entries/qt-epr/

[15]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Effect: Paradox or Gate? ResearchGate. UR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6675548_The_Einstein-Podolsky-Rosen_Effect_Paradox_or_Gate

[16] ChatGPT on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URL: https://www.ej-physics.org/index.php/ejphysics/article/view/284/193

[17] On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 Academia.edu. URL: https://www.academia.edu/17924769/On_Einstein_Podolsky_Rosen_Paradox

[18]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EPR) paper - Book chapter. IOP Science. URL: https://iopscience.iop.org/book/mono/978-0-7503-5269-7/chapter/bk978-0-7503-5269-7ch3

[19]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Semantic Scholar. URL: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Can-Quantum-Mechanical-Description-of-Physical-Be-Einstein-Podolsky/8cec28449f2f21e79c46b0e51fe9f8669c5c500e

[20] Bohr, N. (1935).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Physical Review, 48, 696. URL: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48.696

[21]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Argument in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t-epr/

[22]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 Wikipedia. UR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instein%E2%80%93Podolsky%E2%80%93Rosen_paradox

[23] The EPR Arguments and Bohr Responses. SSRN. URL: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963912

[24] The EPR Experiment: A Prelude to Bohr's Reply to EPR. SpringerLink. URL: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94-017-1785-4_20

[25]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The EPR Experiment and Complementarity. ResearchGate. UR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4986762_1935_Can_Quantum-Mechanical_Description_of_Physical_Reality_Be_Considered_Complete_The_EPR_Experiment_and_Complementarity

[26] Bohr meets EPR. URL: http://www1.kcn.ne.jp/~h-uchii/Bohr/bohrEPR.html

[27] Letter to the Editor of Nature 13 July, 1935. Manhattan Rare Books. URL: https://www.manhattanrarebooks.com/pages/books/2519/niels-bohr/letter-to-the-editor-of-nature-13-july-1935-can-the-quantum-mechanical-description-of-physical

[28] Reconsidering Bohr's Reply to EPR. SpringerLink. URL: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94-010-0385-8_1

[29] Did Bohr succeed in defending the completeness of quantum mechanics against EPR? Principia. URL: https://periodicos.ufsc.br/index.php/principia/article/view/1808-1711.2020v24n1p51

[30]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Argument in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t-epr/

[31]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Argument in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6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6/entries/qt-epr/

[32]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Argument in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04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04/entries/qt-epr/

[33] Measurement in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3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3/entries/qt-measurement/

[34]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Informa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4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4/entries/qt-entangle/

[35]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Quantum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8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8/entries/qt-issues/

[36] Quantum Computing.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t-quantcomp/

[37] Modal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m-modal/

[38]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Informa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t-entangle/

[39]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Informa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04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04/entries/qt-entangle/

[40]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9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9/entries/qm-copenhagen/

[41]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21 Edition). URL: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1/entries/qm-copenha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