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由刘瑜教授研究团队组织的“大数据支持下的空间交互感知”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遥感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东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腾讯、高德地图、智慧足迹等十余家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空间交互这一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展开,针对大数据支持下空间交互研究的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瑜教授首先致开幕词,介绍了与会专家和会议背景。刘瑜教授指出,空间交互是地理分析的核心主题之一,基于个体行为的海量多源地理大数据的获取为观察和分析多时空尺度、多地理语义的空间交互及其形成的空间嵌入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后,十三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裴韬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人口精细动态分析”。他以时空模式中的人地关系为背景,介绍了基于多源数据和轨迹重构的城市精细人口分布和通量的估算方法,并以商业选址为例描述了其应用。在此基础上,他还介绍了可用于人群疏散风险时空评价的城市人口动态变化预测模型,以及可用于识别城乡过渡带的人群活动重心分析方法。
来自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志祥教授在其报告“基于轨迹大数据的人群活动动态时空建模与分析”中指出人群活动时空动态机理是GIS抽象地理环境中人的基础研究问题。他的团队基于人群活动轨迹大数据,利用时空GIS分析方法,从人群活动动态混合交互建模、动态时空聚合分析、时空资源优化配置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工作,以解决由于人口急剧增长造成的各种城市社会问题。
裴韬研究院进行主题报告
方志祥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腾讯地图大数据实验室的郭殿升教授所带来报告的题目为“位置大数据的空间流分析和决策支持——初步思考”。他指出人口、物质和信息的高度流动重塑了现代城市,新时代的城市科学、工程和管理必须快速深刻地理解大数据相关技术。随后他介绍了腾讯地图基础数据生产生态体系,以及腾讯位置服务大数据在城市和商业服务中的应用。
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赵鹏军教授进行了题为“交通拥堵的时空识别”的主题报告。他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出发,以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例,介绍了与缓解交通拥堵的城市空间规划相关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即强中心特大城市拥堵点线面特征、空间集中-分散与交通拥堵、道路诱发与Downs-Thomson悖论。
郭殿升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赵鹏军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的修春亮教授以“主导性空间逻辑的感知及其应用”为报告主题,首先介绍了他对于“流空间”内涵的理解,指出空间关系的本质是空间相互作用,“流”体现了更加真实的空间关系以及主导性的空间逻辑,流空间附加了一种动态空间理念,在此视角下将感知到新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网络。随后,他从城市和区域两个尺度介绍了流空间分析方法的相关应用。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唐炉亮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城市空间感知”。他指出城市空间是地理空间、行为空间和信息空间相互作用的三元空间,城市空间活动产生了城市时空大数据,可以利用时空大数据来感知城市静态地理空间和动态行为空间,同时介绍了相关研究工作。
修春亮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唐炉亮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董卫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眼动追踪的行人地图导航行为模式识别研究”。他提出可以利用人类视觉眼动特征识别地图导航模式,并通过严谨的实验测试发现,利用眼动特征以及地图和环境特征可以提高地图导航任务完成的正确率。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王姣娥研究员进行了题为“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空间级联系统比较与地理空间约束”的主题报告,指出在中国高速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从地方空间到流空间的“网络范式”研究十分重要,并且从交通网络构建方法、交通流网络的地理空间格局和特征、地理空间约束下的多元交通流表达以及多元交通流的网络组织模式比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董卫华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王娇娥研究员进行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欣焰教授进行了主题为“武汉市交管数据大脑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他提出在城市快速发展,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利用GIS+时空大数据提供的核心能力进行武汉市交管“五智”平台建设,并介绍了该平台在缓解交通拥堵、诱导室内停车、检测交通隐患以及灾害应急响应四个主要方面的具体应用。此外,朱教授还简单介绍了路网渗透性对犯罪的影响、基于时空语义的疑犯个体位置预测等其他相关研究。
高德地图数据分析专家王宇静以“城市大脑 交通大数据应用与赋能”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介绍了高德地图的四大产品板块和基础数据服务概况,同时指出数据是城市发展的新生产力,并以城市交通大脑、道路交通疏堵、交通安全应用、城市边界识别等四个案例描述如何用数据来解决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
朱欣焰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王宇静分析师进行主题报告
来自联通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晓东博士在其主题为“基于位置数据的运营商时空大数据在城市和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的报告中,介绍了运营商大数据资源以及相较于城市和交通规划传统数据采集的优势,并且给出了联通大数据在城市和交通规划中以及城市治理中的应用示例。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康朝贵博士就“基于时空活动数据的城市用地功能理解”进行了主题报告。他强调城市结构和人类活动的研究需要遥感(Remote sensing)和社会感知 (Social Sensing)这两种理论框架。随后在介绍常见时空数据和时空活动立方体概念的基础上,描述了基于活动强度时谱曲线、交互强度时谱曲线、混合强度时谱曲线以及混合像元曲线分解的用地功能推断方法。
海晓东博士进行主题报告
康朝贵博士进行主题报告
最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龚咏喜副教授进行了主题为“用地功能差异对城市内部空间交互的影响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空间交互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地理现象,差异性是空间交互的前提。在研究中,将用地功能互补指数引入重力模型,同时考虑空间交互的特征时间和方向,分析了用地功能互补指数对空间交互模型的改进效果。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支持下的空间交互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的支持。在主题报告结束后,刘瑜教授对该项目情况进行了汇报,在描述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细致地介绍了空间交互网络计算模型、多尺度特征、多重交互、动态机理与预测方法和多目标应用等五方面的研究内容。同时就项目内容和参会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各位专家也从多个方面对项目内容提出了建议和改进。山东师范大学王成新教授也参与了项目讨论。
龚咏喜副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刘瑜教授进行项目汇报
专家学者就报告内容进行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的四个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黄舟副教授、王瑶莉博士、姜超博士和金美含博士主持。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来自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和企业界,实现了多专业领域融合、学界和业界交叉。在会议闭幕致辞上,刘瑜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且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努力,在大数据支持下的空间交互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同时也感谢姜超和王瑶莉博士以及研究组一年级同学的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使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