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技术物理系
电子邮箱:
在北京大学-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联合青年核物理中心学习和工作过的部分同学和同事,在经历过迷茫、彷徨,最后终于执着前行的过程后,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希望后来的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可以少走弯路,尽早享受到科学研究带来的乐趣。
前后参与写作和修改的包括:尧江明、梁豪兆、亓斌、张颖、孙保元、孙保华、张双全、周善贵、龙文辉、张炜、孙亭亭、陈颖、余灵妃、陈启博等。
即将跨入或已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们,在你投身科研事业之前,最好先规划一下自己的科研人生,明确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奋斗目标。
首先,明确人生的主要目标和职业方向,即给自己做个人生定位。如果你实在不喜欢或不适合搞科研,或者不打算毕业后仍然做科研,不妨尽快和导师沟通一下,做出相对明智的选择,以避免浪费你和导师过多的精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喜欢科研,才会带着兴奋和兴趣沉醉其中。只有心甘情愿地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假如不愿意努力,即使拥有天生不错的资质,也决不能充分发挥出你的潜能,最终也不可能获得大的成功和突破。有时候,甚至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人生成功的模式有很多,没有好与坏,应该充分看清自己的优点,选择并走出适合自己成功的道路。
也许上述讨论过于理想化,有点非此即彼的味道,要么对学术毫无兴趣,要么如饥似渴。我们不排除有人很早就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并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但更多情况下,兴趣乃至目标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慢慢培养或者说是积累起来的。通常,大多数人有短期的人生目标,如大学毕业后是工作还是求学等,而长期目标往往取决于之后几年内方方面面的因素。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大多是即将或者已经开始研究生生涯,这说明你有意从事学术研究,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不论是因为父母之命还是就业压力,一旦做出这一选择,就意味着你将在数年内必须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到可以独立进行科研探索的初级学者的蜕变。你需要通过各种努力去完成这一蜕变,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勤奋和持续的积累。此刻,希望你也能握紧一下拳头,来一次深呼吸,因为你之后需要的不是被动地“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是要“敲好每天钟”以及主动探索如何有效地“敲好每天钟”,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功课,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科学研究并非自己的专长或兴趣,也请不用急躁,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当然,有“勇气”马上另谋生路的除外)。博士头衔不仅仅是代表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说明其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博士毕业后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相信这种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也是大有裨益。
如果要给科研态度提个标准的话,至少应该包括平和心态(戒浮躁)、积极心态(主动思考和交流)、不懈心态(长期的积累、整理和探索)。其实这不仅仅是科研态度,也是从事任何行业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态度。
前面讨论了人生定位,也论述了充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如果您已立志于学术研究或准备先探寻个究竟,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又该如何定位,目标又应该是什么呢?
这里谈的定位不仅仅是这一阶段个人人生的定位,而是应该放眼世界,在整个国际学术平台上考虑自己的学术定位。在中国的主要高校或科研院所攻读学位的研究生,作为科研“国家队”第一线的队员,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多想想如何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学术同龄层中的佼佼者同台竞技,展现自己的竞争力。明确了这一定位,个人短期内的奋斗目标也会随之明确起来。这注定不是一段轻松的人生旅程,但可以以轻松的心态去完成,在坚实的科研基础上,展开属于你自己的科研人生。
在第一次见导师的时候,往往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这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并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有甚者,那些自认为是优点的可能恰恰会被导师认为是缺点。
导师问你此问题的原因是,提醒你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你即将要从事的学术研究与你以前熟悉的知识学习有本质的不同。过去,你主要是学习知识,而从现在开始,你即将开始创造知识。科学研究需要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创新,需要全方位的基础知识、开放性的交流讨论、综合性的创新能力、超强的社会交流和沟通能力等。就科研能力而言,有人基础扎实,有人思维活跃,有人擅长组织管理协调,有人擅长独立深入思考,有人擅长语言表达,有人擅长抽象公式演绎,有人擅长直观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等。
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自己的突破方向和目标。同样,只有明确自己的缺点,或者说有自知之明,才能挑战自己去不断克服困难,寻找突破,同时也会乐意与人合作,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能听之任之。对于那些自己能够也应该改掉的缺点,要想办法克服,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逃避自己后天养成的缺点,无异于错失完善自己的机会;而撇开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无异于抛弃了自己最重要的优势。
当树立了科研人生理想,明确了奋斗目标之后,在科研的路上,经常需要反思和总结。《荀子·劝学》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明行,不仅要经常对自己生活上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进行反思,而且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看自己正在走的路是否沿着通向目标的正确方向,你的各种选择是否有助于你在科研中取得成功,这样才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
将科研中碰到的问题时刻铭记于心,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迸发智慧和灵感的火花,让问题迎刃而解。在科研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知道自己所作课题的意义,或者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偏离了原定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没有明确,也没有及时反思总结所造成的。科研道路漫长,坚持下来不容易。避免出现这种问题的一种好办法就是首先设立一个长期目标,为之不懈努力。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将长期的大目标和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小问题,阶段性地一步一步去完成。
具体来说,就是将一个复杂的工作细化到每周乃至每天具体的任务。提前将后一天要完成的事情罗列出来,并且按照优先级排好序,以便逐一完成。这样就保证了每天都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积小胜为大胜,而不至于工作毫无进展,更不会因遇到困难而踌躇不前甚至迷茫放弃。
研究生阶段不同于你之前经历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严格来讲,研究生已经不再是学生了,而是一个科研工作实习者。因此应该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要求自己,尽快完成身份的转变。这一转变应该在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学年完成,有人能将此转变提前到本科阶段,而有人则博士毕业也未必能够完成转变。如果你正在处于这个转变过程,或者还未触及这一转变,那么希望本文能给你以帮助。
在此前的学习中,你可以为考试得了80、90分而沾沾自喜。但成为研究生之后,导师会说科学研究只有100分,没有99分。这是什么意思呢?
从中学到大学,老师会画一个圈,说这是要求你掌握的范围。在研究生阶段,这个圈是无限大。过去中学到大学的每个问题几乎都有标准答案,不会做可以问同学,问老师,在参考书和网络上查找标准答案。但是现在,只有你自己在面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一个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一切需要自己独立去面对和决断。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往往会被忽视,而且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研究生第一学年是最轻松的一年:既没有学习压力,也没有科研压力。殊不知,这是非常危险的开始。表面上,看似只是几门功课没有学好,没有学扎实,实际上会对今后科研的顺利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基础性,它可以被看作是本科基础课的延伸和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基础,也是立足本学科领域研究和拓宽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石。离开它,科研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另一个特点则在于它的开放性。虽然这个特点在本科课程中也有所体现,但通常被大家忽视。而优秀的研究生课程应该与科研前沿紧密联系,架起书本或课堂知识与学科前沿的桥梁。除了掌握老师上课的内容,有时还需要查阅原始文献,了解更多前沿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将要研究的课题打下基础。
总是听到许多人抱怨英语难学。从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生,十多年的时间,一直不停地学英语,但最终却发觉自己连简单的日常对话都应付不了,这也许折射出英语教育的缺失。但不管英语教育问题怎样,我们自己却不能只会推卸责任。
研究生阶段,你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与国际同行及合作者用英语进行交流,用英文发表你的科研成果等等。如果一篇论文,你用两三天的时间还没有弄明白大概,而别人用两三个小时,甚至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抓住了精髓,这之间效率的差别你需要用多少努力来弥补?总之,英语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始终贯穿科研生涯的全程,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坎。反之,如果你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交流、阅读和写作,那么你对科研的自信也会显著地提升。
实际上,语言的掌握并不需要高智商,看看几岁孩子学习语言的劲头和能力吧!语言是一种工具,要更多、更大胆地去说、去练、去使用。
高工作效率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各种技能的积累,包括计算机使用技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平台和计算语言是基本的要求。但切记,计算机只是工具,不可沉溺其中,反被工具所误。
这是研究生第一学年除专业课与英语学习外,你同样应该做的事情。通过阅读相关原始文献,与导师、师兄师姐们交流,迅速熟悉你的科研领域。另外,尽快进入实验室,积极配合师兄师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多注意说话时“你们”、“我们”的使用,积极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当你的“你们”和“我们”与师兄师姐们的一致时,你已经转变为实验室的主人了。实验室是需要大家呵护的场所,实验室的建设有你的一份。注意,师兄师姐们也许会对你呵护有加,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你就会明白什么是铁面无情了。
科学研究需要积累和执着,报刊、杂志上流行的术语、名词、热点问题并不一定代表科学前沿。实际上,许多热点问题是由若干人奋斗把它变成研究热点,并引起公众关注的结果。但是此时,它可能不再是前沿研究的热点,或者即使是热点,也不适合人人都去做。
那么,什么是一个好课题呢?对于个人来说,一个好课题首先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只有这样,你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暂时没有特别感兴趣的课题,先别着急,做一下充分的调研,对相关领域多了解之后再做决定。其次,一个好课题应该是基于导师及科研组有一定科研积累的方向,这样你才能借助一个平台,不至于白手起家。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相对较多的帮助和指点,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效率地转化为有用的成果。
要获得一个好的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主动性是最重要的。积极参加学术前沿报告,踊跃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多问为什么、如何、怎么样等。主动听取师兄、师姐的工作汇报,多和他们沟通,征询他们的建议。
不同的人可能会提供不同的建议,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判断能力,甄别哪些适合自己。如果全盘接受反而会陷入困境。当有几个相对成熟的方案时,再认真地和导师谈一谈,一般说来,导师可以帮助你选择和确定一个最适合的课题。而当拿到博士证书的时候,也就意味者你应该具备独立寻找科研课题的能力了。
及时和大量的专业文献阅读是成为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可以通过 http://www.google.com/reader 订阅本研究领域重要的期刊,及时了解最新发表文章,进而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及热点问题。像原子核物理专业方面,主要期刊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C, Nuclear Physics A, Physics Letter B, Journal of Physics G,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E等。每天浏览一遍 http://arxiv.org上面更新的文章。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与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文章,选择精品文章认真阅读并做笔记,与大家共同讨论、分享。好的课题组有很多好的传统,比如Journal club(我们戏称“每周核谈”),即每周由一名同学介绍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杂志上相关领域最新的文章,选取那些与课题相关的文章给大家介绍和分享。
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坚持读一些经典的专业教科书,每天用半小时认真读几页。例如我们从事的理论核物理方向,对于刚入学的新生通常要求读《Basic ideas and concepts in nuclear physics》,这本书能清晰地介绍核物理概念。进入科研之后,读理论核物理方面的经典著作《The Nuclear Many-body Problem》。根据不同的科研方向还会要求读一些其他的教科书。通过阅读这些英文著作能够提高物理素养,打好科研基础。此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回报:当撰写英文论文时,可以参考教科书论述的语言、逻辑和句式。
一般说来,导师在学识、科研经验和成果、生活阅历、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积累都比研究生丰富。因此,经常主动地与导师沟通,不仅有助于解决科研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同时也有助于开解心中的各种谜团,使自己的人生之旅更加通畅。
具体来讲,在刚进入科研初期,导师的谆谆教诲,有助于你度过迷茫阶段,尽早跨入学术生涯的大门。当为重复不出文献的结果而发愁的时候,导师会告诉如何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当为自己研究课题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与导师的交流有助于拨云见日,思路豁然开朗。在写第一篇英文文章的时候,导师逐字逐句的修改以及耐心的指导,有助于尽快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方法与技巧。
当在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导师的指点迷津,有助于摆脱思想上的枷锁,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会传授为学之道,还有为人之道、为师之道以及生存之道,这些将受益终生。相反,如果不积极与导师沟通,无异于没有导师,你在科研和生活的道路上将独自前行,步履维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的今天,学术讨论和交流在科研道路上越发显得格外的重要。具体的可操作建议如下,
1.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每天至少介绍自己或者听取他人的工作汇报一次。
3.没有特殊情况,务必参加组会。组会之前,准备好演示文件,简要但清楚地介绍自己本周工作进展、问题、下周工作目标等。组会上,多听取并记住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吸收别人的科研经验、避免重复别人出现的问题。
4.每天8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中,至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与大家深入讨论。老师经常说:科研不是只坐冷板凳。这样才是高效的理想的工作状态。
在科研工作中,一个大课题往往需要很多人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团队合作是极其重要的。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根据个人的优缺点分工明确,实行岗位责任制,这样才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合作不是依赖,每个人都要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说到交流,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学术交流中,除了要求科学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礼仪、语言能力、文化常识等等。
我们的大脑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事情,就像小时候老师要求写日记一样,及时做笔记也是一种很好的科研习惯。点点滴滴记下工作中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发现、每一次所犯的错误等。工作过程中,记录下公式推导的详细过程,程序中的重要细节,修改记录以及计算结果和分析。只有善于做笔记的人,才能不断地增加、积累自己的知识。同时一份好的笔记也是以后写文章和毕业论文的基础,不至于到最后手忙脚乱。
科研不同于高中或是本科时期的学习过程,后者只是知识的积累与继承,而前者则是知识的创造和探索。因此,在科研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可避免。当然,这里所说的“困难”有大有小,大到所采用的工作方案无法解决该课题,小到程序计算与参照的结果仅在小数点后两位有差别。面对困难,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问题。勿以困难大而逃避之,勿以差别小而忽略之,要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尽一切力量去克服困难。事实上,只有遇到困难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了困难,才能真正体会到在科研过程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得到正确、创新的研究结果后,还需要认真整理。这时候特别需要和大家多讨论,以便采用大家普遍接受的思维模式和陈述方式来展现研究结果。写文章前,先准备好图表。图表应该做到尽善尽美,把要表达的物理内容用最容易被别人接受的漂亮形式表达出来。利用这些图表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这就是学术论文。大家可以仔细品味“尽善尽美”四个字所涵盖的内容,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作图表的标准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同时,将之前调研的课题资料整理成引言,明确定位自己工作的意义。写出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引言、准确到位的理论框架、表达研究核心成果的漂亮图表、逻辑清晰的结果讨论是优秀学术论文的关键所在。
很多人认为文章发表了,工作就结束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一个优秀的工作完成后,还必须在不同的学术会议上加以介绍和宣传,同时也得回答同行提出的问题和置疑。根据同行的建议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工作。如何把一个工作完整、准确、简洁地告诉同行,介绍清楚工作的意义和贡献,其难度和重要性同样不亚于完成工作本身。
经常有人羡慕别人取得的科研成果,却很少有人关心成功背后的心血和汗水。人的智商也许有差别,但是一旦放弃努力,再高的智商也无济于事。
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高工作效率。对此,国内外许多课题组或多或少都有许多良好习惯和规定,组内成员都会遵守一定的工作时间底线。
所谓“有效工作时间”,就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进行科研相关工作的时间。如果早上8点到办公室,看看新闻,喝喝茶,聊聊天;中午11点半去吃午饭,下午1点再回到办公室,或者还要午睡一小时,又开始看看新闻,喝喝茶,聊聊天;下午5点半去吃晚饭。那么,“有效工作时间”等于总工作时间乘以一个极低的有效因子(至少小于0.5)。因此,即使晚上加班到 12点也难保证每天有效工作时间 8 小时。
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有效工作时间 8 小时以上。这是一杆尺,一定要时刻用来度量、约束自己。同时,这也是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遵守的底线。对于如何有效充分利用时间,以下建议供参考:
1. 工作时间不允许娱乐或玩游戏。
2. 任何工作包括研究科研课题和填写表格必须问清楚截止日期,同时根据内容,制定详细日程安排并提前完成。
3. 时刻抓紧时间进行学习,许多老师的成功与他们在机场候机室或者火车上的紧张工作分不开。
4. 善于调整工作内容同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人的生物钟,科学安排日程。头脑清醒时做复杂的工作,犯困时做耗时或者机械性的工作。
5. 工作重在坚持和持久,累了一定要休息,在身体不支的情况下工作纯属浪费时间。
6. 坚持锻炼身体。好身体是工作的保障和前提,一定得要求自己健康工作五十年。
事实上, 提高有效工作时间的秘诀并非机械地延长工作时间, 而在于极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也非机械地增加工作强度。
一个问题想不明白,独自纠结许久,经过很长时间终于开窍了,这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要盲目乐观。如果在问题之初,去请教导师或把问题拿出来讨论,说不定早已解决。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很多功夫去重新“发明”人类已有的知识。
同样,在合作过程中,也应尽量建立有效的正反馈机制,形成劳动成果的“相干叠加”,有效提升合作集体的工作效率。对工作的及时回馈也是一种美德,对同事、合作者、老师、同学的问题和讨论应该及时回应,这样才会得到大家的敬重和信任,提升工作效率。
科研探索过程是非常充实的,是对好奇心的极大满足,而学术交流和传承中智慧的碰撞和分享也可以带来很多的乐趣:
l 能够从头至尾地全程参与一个科研项目的过程,数年学习的知识得以检验和使用,为创造知识做出一些贡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l 当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是能力的证明。
l 突然收到国内外邀请或者对工作表示兴趣的信函,这是对工作的最好肯定。
前面提到科研态度,至少包括平和心态、积极心态、不懈心态。走科研的道路,物质回报尚可。虽然不能比肩比尔•盖茨,但尚可养家糊口、衣食无忧,不能奢求更高的物质回报。走科研的道路,也可能会面对很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面对问题和困难,既不要气馁,也不要轻视,以自信、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饭是一口一口地吃,问题也必须一个一个地解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你才能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
在科研态度篇中,针对科研人生规划、大学到研究生的转变、科研选题、科研之路、工作时间安排、享受科研乐趣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给准备走上科研道路的年轻人以启示,尽快建立准确的科研定位、确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树立健康的工作心态,从而顺利走上科研道路。
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工作,每个同学可以有不同的文献调研方法,但都要经过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文献调研的主要步骤如下:
1. 文献收集整理: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及时将遇到的有关文献下载整理在自己的目录中,清晰分类,便于查找。同时每日要及时追踪最新发表的文章,了解最新进展。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文献收藏夹。根据自己要做的课题,还要检索SCI数据库以及利用Google学术搜索等工具查找相关文献,查漏补缺。可以用一些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见科研工具篇)。
2. 文献阅读: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从文献收藏中选取相关文献,根据文章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读或泛读,学习理论推导,并找出每篇文章的创新和不足,做好笔记。关于文献阅读的要点可参看下面。
3. 制作演示文件:阅读文献的同时,要及时将所得有用信息整理做成演示文件(ppt或Beamer等),做好分类。可以按照研究的进展一步步列出,也可以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并列陈述。好的演示文件是以后写文章引言的基础。
4. 文献综述:每一项课题,不论大小,从准备到完成,都凝聚着自己、导师和合作者的心血。在调研文献、阅读、整理和思考的同时,可以把这些过程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浓缩后,这即是引言;进一步扩展后,也可能是一篇可发表的综述文章。
5. 文献归档:做完课题之后,一定要及时将整个过程所有用到的文献资料整理清楚归档,最好能装订成册,切不可胡乱丢弃。
文献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片面理解甚至曲解文章的原意。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达成这一基本要求的一种途径就是将原文翻译成汉语。而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理解和表述作者的原意。翻译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翻译标题和摘要,其次是翻译引言。具体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可参照如下三个层次来评价:
1) 刚开始翻译时,很容易出现如下问题:不能准确地理解词义和语句关系,翻译出来的语句不通顺;容易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翻译,准确度不够。
2) 能够准确地翻译词句,准确把握语法;
3) 在准确把握词句的基础上,用通顺的中文表达文章意思。
对于入门者来说,一定先做到准确翻译词句、准确把握语法,否则通顺的中文表达无从谈起。
正确地翻译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准确地翻译文章的标题和摘要,它是正确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工作以及了解文章重要意义的前提,更是进行下一步研究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下面列出文献阅读的基本要求:
(1)知道作者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2)准确理解有关概念、符号、公式等理论知识,能够清晰地描述出物理图像;
(3)清楚理论框架,能够独立地推导出相关公式,并且知道各个公式所表达的意思,以及对实验结论的贡献(即为什么要用该公式);
(4)能够独立地得到文章的结果,通过程序能够再现相关的图像,做出相关的图;
(5)能够回答文章的相关问题;
(6)发现文章中新的东西、有意思的东西,并且试图寻找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
(7)完成读书笔记。
准确地翻译文章的摘要、引言,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研究目的。如果不能做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文章摘要和引言,就对应着原文章逐字逐句地翻译,尊重原文的意思,不能片面理解甚至曲解作者的意思。例如:对一个名词的理解,可以引用权威书本上的定义,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一定不能主观地更改引用的内容,并要注明出处。对于与别人交流得到的结果(交流时要做好记录,以便在必要的场合致谢),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表述清楚准确。
文章中相关公式的推导、相关图的实现要有详细的步骤,要有说明,以便大家看完读书笔记后,可以判断你是否能深入地研究此领域。
要有文献引用,以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东西,哪些是别人的工作;引用的文献应是被证实过的或目前公认的;具体的文献引用应该精确到参考文献的哪一页/段,方便以后在阅读笔记时能及时的找到参考文献,提高工作效率。
列出自己的问题,并写出自己的理解以及别人的回答。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理论推导是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过程。尽管许多理论工作最终归结为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计算,但是没有之前的理论推导作铺垫,最终的这一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详尽的理论推导对编程实现非常有益。而且,理论推导透彻与否对于最后的程序调试至关重要。透彻的理论推导使得编程更加透明化,对于处理编程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有裨益。
理论推导也有助于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尤其是对处理各种问题时所采取的近似的理解。通常,近似包含了我们对物理的理解,通过理论推导,可以更加深刻具体地了解这些近似,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种理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发现新的课题或者研究方向,改善各种近似。
总的说来,理论推导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三者辩证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科研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过程。
1. 对模型或理论的基本框架有足够的了解,把需要求解的问题标准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2. 设计程序流程图,给出详细的说明,同时积极与他人讨论。
3. 根据流程图,将程序“分而治之”,由大到小,由外到内,一步一步地细化。
4. 尽量用有意义的词做自定义的变量、函数和子程序名。
5. 把输入参量和经常调节的物理量放在输入文件里,每个输入量都要给出简要的注释;输出文件的格式要美观、易读。
6. 从第一行开始,就给出必要的注释,尤其是特殊的变量、复杂的公式;源程序的格式(每行的长度、缩进、对齐方式等)要美观、易读。
7. 自定义函数和子程序尽量做成通用的,与其他部分的关联尽量少。
8. 每编完一段完整的程序或者一个子程序,最好都要检验其正确性。待所有子程序都编完,务必(通过近似或者特例等方法)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数值精度等。
根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尽快整理成图表,与大家进行讨论,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弥补不足。问题一定要分段收敛,不能偏离出发点。如果问题很大,就分成很多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去解决。
1. 准备图表:主题突出,图示明显,线型分明,标识统一,先按一定的思路安排好讨论的顺序。
2. 写明图注(caption):第一句话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该图表所研究的对象。图注所包含的信息要求详细而全面,其中包括不同图示的解释,相关的计算参数,甚至必要的公式说明等。
3. 讨论要点:围绕图表的图注列出相应的讨论要点。这些要点将成为展开结果与讨论的依据,同时也将是summary的主要内容。
4. 引言写作:引言是整个工作的motivation,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工作前首先要完成的部分,但是结合文章具体解决的问题,在语言表达方面应该体现出相应的侧重点。总体思路是,从物理背景出发,介绍本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要体现出别人的工作与自己将要作的工作的差别,给自己留出展开的空间,突出自己工作的创新点。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尽量借鉴已有的思路和语言,不要总想着另辟蹊径。对于别人的工作及结论,要尽量引用原文,并标注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对于组内的工作,更要借鉴已经发表的论述思路和语言,因为这不仅已经为前人所认可,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出组内工作的系统性及传承性。
5. 制作演示文件:上面所述几步,可以先放在演示文件中,展示给大家看,多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修改,直至最后成熟,再动手写文章。
6. 行文:语言表达方面,尽量用简单句,不要怕句型或内容有重复,以准确清楚为根本原则。逻辑顺序方面,基本上由要点的先后顺序决定,但在具体展开时,要用标志性的连词将逻辑关系明显地体现出来。段落结构:第一句话要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不要怕分段,不同的意思要分成不同的段落。段落组织:一个好的段落组织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即便只是将每段的第一句话单独提取出来组织在一起也能通顺连贯。
7. Summary和 Abstract:第一句话概括本文所作的工作及特色之处。展开的部分可摘取前面的要点。最后,要写出本工作的展望与发展前景。
祝愿大家的文章能够被直接接收而不需要经历此过程。但是和审稿人进行讨论和沟通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看到审稿意见,不要大惊小怪,仔细阅读分析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咨询一下同学和老师,找到一个回信模板,把问题的回复一一准备好。回复审稿意见最好遵从:
1. 提取审稿人的问题,抓住关键词。切记不要遗漏审稿人的问题。
2. 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有一说一,切记不要发散,否则有可能引发额外的问题。
3. 回答问题时尽量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4. 对于审稿人提出的建议,要尽可能地虚心接受;对于无法接受的,要给予适当的解释。
在科研方法篇中,分别针对文献调研、文章翻译、文献阅读、读书笔记、理论公式推导、程序编写、结果整理、文章撰写、审稿意见回复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初入科研的同学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在此列出科研工作常用的软件以及在线工具列表,供大家参考。
Ø ISI Web of Knowledge: http://apps.isiknowledge.com
SCI文献索引数据库,搜索文献必不可少
Ø arXiv.org e-Print archive: http://arxiv.org
很多人喜欢将最新的工作放在这里,包括一些毕业论文和会议文集
Ø SLAC SPIRES-HEP Search: http://www.slac.stanford.edu/spires
隶属于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的文献搜索引擎
Ø Google Scholar: http://scholar.google.cn
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可以弥补ISI检索的一些不足
Ø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
维基百科
Ø Slideshare: http://www.slideshare.net
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演示文件资源
Ø Google:http://www.google.com
Ø Google Reader: http://www.google.com/reader 很有用的RSS阅读工具,将Physical Review C,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s Letters B, Nuclear Physics A, arXiv等网站的Feed种子添加进来即可实时跟踪查看最新发表的文章,并可收藏管理。常用的Feed种子地址有:
l Physical Review C: http://feeds.aps.org/rss/recent/prc.xml
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uclear Physics:
http://feeds.aps.org/rss/tocsec/PRL-NuclearPhysics.xml
l Physics Letters B: http://rss.sciencedirect.com/publication/science/5539
l Nuclear Physics A: http://rss.sciencedirect.com/publication/science/5530
l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http://rss.sciencedirect.com/publication/science/5307
Ø Endnote:http://www.endnote.com 老牌参考文献书目管理软件
Ø Mendeley:http://www.mendeley.com 新兴参考文献书目管理软件,可以在线同步,将自己的文献目录同步到网站中
Ø JabRef:http://jabref.sourceforge.net 开源、免费,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可按自定义格式输出成RTF(MSWord, WPS, Openoffice等均可以打开、编辑)、HTML等格式,更重要的是,数据文件是.bib格式的,用LaTeX排版时方便引用。
Ø ReseacherID:http://www.researcherid.com ISI公司的一个产品,可以将感兴趣的文章或自己发表的文章目录放在这个网站管理,随时查看引用情况。
Ø CTeX:http://www.ctex.org文档编辑软件,科学论文写作和Beamer制作必需品
Ø Fortran:数值计算编程工具
Ø Origin:强大的科学绘图软件
Ø EDraw Mind Map:http://cn.edrawsoft.com/freemind.php免费又好用的流程图绘制软件,可以绘制出很漂亮的程序流程图
Ø Gnuplot:http://www.gnuplot.info/ 开源,支持多种操作系统,源文件为文本文件
序号 |
题目 |
作者 |
出版社或 刊物名称 |
出版年月或卷期页码 |
1 |
The Nuclear Many-Body Problem |
P. Ring, P. Schuck |
Springer-Verlag |
1980 |
2 |
Nuclear Models |
Walter Greiner, Joachim A. Maruhn |
Springer-Verlag |
1996 |
3 |
Basic Ideas and Concepts in Nuclear Physics |
K. Heyde |
Publishing |
1999 (2nd ed.) |
4 |
Advance in Nuclear Physics |
J.W. Negele, E. Vogt 编B.D. Serot, J.D. Walecka 著 |
Plenum Press |
Vol. 16 (1986) 1-327 |
5 |
原子核结构理论 |
曾谨言、孙洪洲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年 |
6 |
量子力学 卷I、卷II |
曾谨言 |
科学出版社 |
1980年初版,2008年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