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19日,第14届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在长沙举行。会议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主办,是目前国内GIS界最盛大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到近一年本领域新当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其他相关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进行报告,分为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自由报告三个部分。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机构共176家单位、130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科技服务工作者参加。时空大数据与社会感知研究组(S³-Lab)也派出师生参会进行学习和交流。
首先,在专题报告方面。高勇老师在Urban Informatics (城市信息学)的专题会场,作了“基于社交媒体感知城市位置语义”的主题报告。研究主要通过签到文本数据,将城市的地理特征与语义特征结合起来。通过词频分析、潜语义分析和主题分析的方法,得到位置的功能性特征、相似性特征和话题分布特征。
图1 高勇-基于社交媒体感知城市位置语义
另一方面,黄舟老师在空间认知与空间推理的专题会场,进行了“微博视角下的北京市城市空间画像”汇报。研究通过北京市微博签到数据,利用空间聚类、热点分析、LDA文本分析,挖掘城市不同热点区域的主题,以感知北京市不同热点区域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人群行为,和北京市的总体意象。
图2 黄舟-微博视角下的北京市城市空间画像
在自由汇报环节,实验室的学生也大放风采。
程希萌的汇报内容主要针对广泛存在的混合用地现象,及其所产生的用地功能的混合。在社会感知的研究框架下,提出了新的研究流程以实现城市用地混合功能分解,并以北京地区为例,基于签到数据对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图3 程希萌-基于时谱曲线的城市混合用地功能分解
王舰迎的报告《基于偏好返回模型的城市空间运动规律模拟》,综合考虑交通需求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采用偏好返回模型对城市个体移动进行建模,来模拟城市内部交互。同时建立双锚点人类移动模型,对城市内部个体移动进行建模。
图4 王舰迎-基于偏好返回模型的城市空间运动规律模拟
吴晓瑜的报告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形式概念分析的方法,利用微博等带有地理标记的社交媒体数据,兼顾场所模糊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提取出与人们日常认知相符的场所层次结构,有助于对模糊场所分层特点的理解和形式化。
图5 吴晓瑜—基于模糊形式概念分析方法提取场所层次结构
两天的会议于11月18日圆满结束。实验室的师生们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恳切的学术交流,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也展现了S³-Lab的研究风采。我们期待更多年轻卓越的你加入进来。
素材来源:S³-Lab
材料整理:陈媛媛
内容排版:鲍 毅